
《占五脏声色源候》S·5614
《占五藏声色源候》在S·5614卷中为第四种内容(第192至195行),共4行,无残缺,有篇名,首尾完整。其在敦煌文献中凡两见,即S·5614和S·6245。《占五藏声色源候》是S·5614原卷本有的书题。主要是通过五脏与五官、情志、五声等的配属关系,论述五脏病的症状。《占五藏声色源候》在S·62
《占五脏声色源候》S·6245
《占五藏声色源候》在S·5614卷中为第四种内容(第192至195行),共4行,无残缺,有篇名,首尾完整。其在敦煌文献中凡两见,即S·5614和S·6245。《占五藏声色源候》是S·5614原卷本有的书题。主要是通过五脏与五官、情志、五声等的配属关系,论述五脏病的症状。《占五藏声色源候》在S·62
《五脏脉候阴阳相乘法》S·6245(四)
《五藏脉候阴阳相乘法》在敦煌文献中凡两见,即S.5614和S.6245,原卷子有篇名,无撰者。其中S.5614文字较为完整,S.6245文字残缺较甚。《五藏脉候阴阳相乘法》主要论述肝、心、牌、肺、肾五脏的生理特点、所主时令、五行归属、四时平脉、五脏五行相乘之脉候表现及其预后。这些内容多可见于《脉经
《五脏脉候阴阳相乘法》S·6245(三)
《五藏脉候阴阳相乘法》在敦煌文献中凡两见,即S.5614和S.6245,原卷子有篇名,无撰者。其中S.5614文字较为完整,S.6245文字残缺较甚。《五藏脉候阴阳相乘法》主要论述肝、心、牌、肺、肾五脏的生理特点、所主时令、五行归属、四时平脉、五脏五行相乘之脉候表现及其预后。这些内容多可见于《脉经
《五脏脉候阴阳相乘法》S·6245(二)
《五藏脉候阴阳相乘法》在敦煌文献中凡两见,即S.5614和S.6245,原卷子有篇名,无撰者。其中S.5614文字较为完整,S.6245文字残缺较甚。《五藏脉候阴阳相乘法》主要论述肝、心、牌、肺、肾五脏的生理特点、所主时令、五行归属、四时平脉、五脏五行相乘之脉候表现及其预后。这些内容多可见于《脉经
《五脏脉候阴阳相乘法》S·6245(一)
《五藏脉候阴阳相乘法》在敦煌文献中凡两见,即S.5614和S.6245,原卷子有篇名,无撰者。其中S.5614文字较为完整,S.6245文字残缺较甚。《五藏脉候阴阳相乘法》主要论述肝、心、牌、肺、肾五脏的生理特点、所主时令、五行归属、四时平脉、五脏五行相乘之脉候表现及其预后。这些内容多可见于《脉经
敦煌卷子S.202与传世本《金匮玉函经》异文举隅
从研究写本原卷的角度出发,将敦煌卷子S.202与传世本《金匮玉函经》逐字对照,通过版本校勘的方法,全面搜集所有异文,力求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举例探讨。
S.202:《金匮玉函经》的古传本
与敦煌医药卷子S.202相对应的源文献,日本学者主张是《金匮玉函经》,中国学者多主张是《伤寒论》。从内容的有无、避讳的异同、文本的出入三方面作详细考察,可以确认S.202应属《金匮玉函经》古传本。并且,从避讳情况考察,首次确定了S.202应抄于南朝陈代。
敦煌本与今本《三部九候论》比较研究
学界对敦煌中医药文献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在异文研究方面尚显薄弱。本文综合利用语言文字学、校勘学的相关知识对敦煌本与今本《三部九候论》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异文产生的原因,为中医药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提供了参考。
敦煌医药文献研究--校勘与疑难俗字考释
敦煌学是“因地名学”,这就决定了它的性质:敦煌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交叉学科。因此,学者在进行敦煌文献研究时必须具有立体的眼光,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加以考察。由于敦煌学内容上的复杂性,各专业学者的通力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敦煌宝藏发现一百多年来,敦煌文献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研究。敦煌医药文献直到20世纪80
俄法两个敦煌卷子缀合与相关研究
原出敦煌藏经洞的俄藏卷子ДX00613后部和法藏卷子P.3287前部,内容都与传世本《素问》中的《三部九候论》相对应。ДX00613尾部和P.3287首部都有残缺,但可据《素问·三部九候论》相应条文拟补,而形成尾首相接。此外,两卷子行宽一致,缀接处残损的高度相似,接口曲线较为吻合,接纸长度一致,书
敦煌医药文书整理
敦煌遗书中现已发现的医学卷子百余卷,内容丰富,为研究古代医学提供了证据,但是文献涉及范围广、内容繁杂,不易梳理头绪。笔者以现已公布出版的英藏、法藏、俄藏等敦煌文献为底本,参考马继兴《敦煌医药文献辑校》,并融合了丛春雨、王淑民等人的研究,对敦煌医药文书进行了梳理,分类整理,列成目录,以便研究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