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籍针灸数据库由"中医针灸传承与创新资源共享关键技术研究(2015XKYL04)"项目资助,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 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发建设。该数据库选取《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备急灸法》 《针经指南》《针经摘英集》《针灸玉龙经》《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针灸心法要诀》 《针灸逢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15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医针灸古籍,精选最优版本专业校勘,形成高品质的针灸 古籍数字资源。 在此基础上对针灸古籍进行深度解析标引,将带有各种标引信息的针灸古籍,经过三个级别的审核、校验后加入数据库。 通过对入库信息的管理,建成具有全文检索、基于知识元、叙词及基于知识元间关系检索的古籍针灸数据库, 实现基于知识层面的内容检索和信息管理。 该数据库录有古籍15部,190余万字;其中包括病证知识1254条、 腧穴知识8152条、经络知识3162条、刺灸法知识6852条。
《灸经图》

灸经图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院图书馆,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有腧穴图、灸法治疗的灸法专著。编号 S.6168(图1-1~图 1-7)、S.6262(图1-1~图1-6)。各图只标记穴位,未绘经脉循行线。图中将病证与穴位用线连接起来,可按症取穴,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具有实用性,便于普及。书中记载的内科、妇科、男科、儿科、头面躯体痛证的灸治法为灸法在内科、妇科、男科、儿科、疼痛科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
《新集备急灸经》

“新集备急灸经”原件存在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是伯希和从煌获取,编号为P.2675(图 2-1、图 2-2)。此卷是敦煌卷子本,见于敦煌遗书2675页,抄写于《阴阳书》卷子的背面。此书是根据唐长安街的东市雕刻版印刷本,于咸通二年(861年)抄写的,是一部唐代的灸法专著。载印书者为“京中李家”,可认为此书不著撰人姓氏。“新集备急灸经”是汇集诸多灸法成卷的,是唐代灸法的代表著作,此书汇集的灸疗经验丰富,也体现初在继承前代灸术的基础上,唐朝灸法已形成了一派势力,诸家各抒己见,足有百家争鸣的气象。
《灸经明堂》

“灸经明堂”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编号S.5737(见图1-16、图1-17)。本卷古医籍及簿录均未见记载。其作者和成书年代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根据其内容推测是唐代作品。原卷共有二十三行,主要记载了一月三十日人神禁忌部位以及误刺人神的后果,但因卷子下三分之一处缺损,留下明显残痕,使文章意思时断时续,理解困难。后世医家通过参考《新集备急灸经》《人神日忌》《千金要方》《针灸聚英》等书对其进行补校和注释。现据其原名称为《灸经明堂》。《灸经明堂》作为中医针灸学的宝贵遗产,虽然残缺很多,但从保存下来的内容来看,古代医家对待刺灸术的态度严密而认真,且《灸经明堂》中的人神禁忌更加完整了我们对针灸技术的了解,为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增加了新的思索。
《明堂五脏论》

“明堂五脏论”一卷,不著撰人,出土于敦煌莫高窟,其文字除残脱第一、第四篇目外,余基本完整。卷子原件现藏法国巴黎图书馆,伯希和编号“3655”。考《明堂五脏论》一书,历代史志目录及专门医学书目均未著录,其内容除《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见有散在佚文外,其他古今医著均未见引述。故此书历来鲜为人知,实可谓海内之孤本。《明堂五脏论》全文1500余字,主要阐述了人体五脏六腑表里之间生理、病理的相互关系,并指出人体经脉的四时循行次数要顺应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增减,借以说明脏腑的功能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外在规律相应。其次,本卷子对于“明堂”之释义,“三焦”之别名,以及人体俞穴之数目、背俞穴之定位均作了新的阐发。
《敦煌本针灸甲乙经》

《敦煌本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明堂经》,现藏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编号Дx00235、Дx00239、Дx03070。据考证,《黄帝明堂经》现存甲卷、乙卷、丙卷,共三卷,三卷之间字体、款式一致,可先后直接衔接,应属同一残卷之断裂析分者,主要记载了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上髎(窌)、次髎(窌)、中髎(窌)、下髎(窌)、神堂及譩譆等穴的穴名、部位、刺灸法及其主治。其中大部分内容见于《针灸甲乙经》背自第一椎两傍夹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邪第八,与背自第二椎两傍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傍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是《针灸甲乙经》最早的传本,具有十分珍贵的版本价值。
《脉经》

《脉经》现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编号P.3287(见图6-1~图6-3)。此书是脉学专著,其中包含针灸类的内容约占全书的八分之一,主要对经气流注、经穴命名、五输穴、取穴方法等进行了深刻诠释。同时在治疗中,以脉之阴阳虚实定或针或灸,或补或泻,强调脉证结合辨证施治理论,重视针药灸熨并举的综合治疗特色,保留了敦煌古医家的诸多宝贵经验,对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吐蕃藏文针灸图》

“吐蕃藏文针灸图”原藏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现收藏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内,编号 P.T.1058(图 7-1)、P.18.017(图 7-2)。此图显示出敦煌唐代吐蕃医学在取穴时是以局部解剖部位和骨度分寸折量为依据的,是已知年代最早的藏文医学写绘本实物之一,也是敦煌藏文医书中唯一的医学图。此图对于研究藏文火灸疗法卷子、早期藏医火灸疗法、《月王·火灸》和《四部医典·火灸》等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研究早期藏汉医学交流,特别是藏汉医火灸疗法的渊源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实物,值得医学、医史文献学和传统医学研究者重视。